工程科学与技术
    主页 > 期刊导读 >

“工程教育”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

2012年,胡锦涛提出“中国到2020年进入到创新型国家”。在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谁拥有人才上的优势,谁就拥有创新实力上的优势”。由此可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核心部分,是各个高校重中之重。

佳木斯大学自动化专业成立于1985年,在30 多年的时间里,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秉承“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优素质”的教学理念,致力于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重理论,强实践的自动化应用技术人才。在这30多年里,根据国家、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不断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先后提出“3+1"教学模式,CDIO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等紧随时代需要的模式,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的优秀人才。

目前,在这个富于变革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出在产业化升级和更新中能够起到生力军的作用,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转型顺利实现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更是我校自动化专业的当务之急。这就需要在四年本科教育中,重新理清思路,通过多方面手段打造出面向三江都区,服务周边,辐射全国的具有能力强,充分运用综合知识,高素质,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近几年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分别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一 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忽视学生发展需要,培养目标单一,培养的人才适应性不强,与社会需要、企业需求定位不一致,这曾经是地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需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需紧跟时代发展,以社会、企业需要为导向,并以地方为依托,从而定制出适合专业发展、能有效培养出创新人才的有效方案。

1 优化课程体系

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重点是课程。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佳木斯大学自动化专业培养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知识广,基础牢,弱电、强电相结合的人才。我们召开研讨会,对传统的课程安排和教学大纲深入分析,找出在素质培养,知识内容,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不足与差距,进一步持续优化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课模块为专业知识学习和学生能力培养奠定基础。专业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大学物理作为公共基础课。加强社科类和人文素质类课程理论与知识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对社会、人文、环境、团队的认知与责任,培养明辨慎思,有道德,善合作,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结合专业特色和专业定位,佳木斯大学自动化专业开设了运动控制和过程控制两个专业方向。设置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原理与拖动,自动控制理论,运动控制系统,检测技术与仪表,过程控制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气控制与PLC 技术等专业核心课。围绕专业核心课,设置了电路,电子技术,语言程序类,应用软件类,计算机网络类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培养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达到应用、设计一般工程系统的能力。并设置供配电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嵌入式系统,虚拟仪器,智能楼宇等专业选修课。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在掌握一般工程系统的原理、分析方法与设计方法的同时,更能重点培养学生的测试、分析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实现以电为主,集机、电控制和计算机控制的要求。

二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依托实践环节,着重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自动化专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环节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践教学是学生知行合一,创新创造,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培养自动化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1)根据对毕业生进行调研,专业教师与实验教师召开多次研讨会,对课内外实验重新修订。一改过去“重理论,轻实验,重课内,轻课外”,实验依附于理论课的不合理状态。在厚基础前提下,突出实验地位,理论实验不割裂,实现理论实验互通,将课程实验教学归属到理论课程中。专业教师提高自身能力,承担实验教学工作,要理论、实验两头都要抓,两头都要硬。整合实验资源,根据实验设备具体情况,重新设置实验内容。降低验证性实验比重,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地验证课程知识。个别课程可将部分验证性实验,通过软硬件在课上解决。提高探索性,验证性,创新性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好奇心,培养学生独立的动手能力,缜密的思考能力,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实验内容灵活,针对不同基础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系数实验,如电气控制与PLC 技术课程实验中,关于定时器、计数器实验,就分设圆盘定时计数实验、广场喷泉实验和十字路口交通灯三个不同难度的实验,全方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