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上海戏剧的力量
2009年夏,在上海交通大学张杰校长的力邀之下,我从古城南京来到上海闵行,主政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此前我并不了解这所学校,在我参观上海交通大学校史馆的时候,我了解到这里是中国现代话剧和现代体育最早出现的地方,中国第一个话剧社就诞生在这所百年老校里。坐落在淮海路和华山路交汇处的南洋公学正是中国现代教育和现代文化——包括现代戏剧、体育、工程科学和翻译的重要发源地。1895年,北洋水师惨败于中国黄海海域,使晚清政府痛下决心创办了南洋公学。蔡元培曾两度在这里任职,李叔同、傅雷等也曾在这里求学。2009年,在上海市紧锣密鼓地筹备上海世博会的时候,我辞别诚朴雄伟的南京大学,来到快速发展变化中的上海,来到处于急行军状态中的上海交通大学。
2010年10月,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正在热展,我主持创办的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文化周·英国文化周”隆重开幕。在文化周的繁多内容中,就包括观看多国演创人员合作创作的话剧《东寻记》,学生与《东寻记》导演座谈交流,以及《东寻记》演员与师生共同举行工作坊,教学生怎样表演等等。这次经历是我对上海的戏剧舞台,以及“表演上海”的第一次深度接触。我感受到上海这所城市的文化多样性,也感受到戏剧的巨大魅力和力量。
我们生活于一个高速变化的全球化时代。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是以大量流动人口聚集和本土上海人对“外地人”的歧视而著称。上海的发展早期受益于“租界文化”和“殖民地经济”,现在受惠于大量的优质人才的不断注入和聚集。因此,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化摩擦和文化冲突,以及对文化冲突的想象性解决一直是上海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表演上海”是了解、观察、体验、分析上海的一个最好途径。
表演人文是当代人文学科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兴起于以百老汇戏剧著称于世的纽约——一个上海努力想摹仿和追赶的城市。关于纽约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与戏剧的关系,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书籍、论文和研究报告,关于上海20世纪30—40年代戏剧、电影、大众音乐与城市高速发展的关系也有许多研究。但是,关于20世纪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上海的文化、城市发展、人口爆炸与戏剧及流行文化关系方面的研究,应该说到目前还是十分缺乏的,也许是因为我们的学者,包括许多人文学者都忙于关注上海经济繁荣的理论化解释,却忽略或来不及顾及生活于上海的许许多多“异乡人”的情感、生活和文化认同。
青年学者杨子的《表演上海:剧场空间与城市想象》是一部汇集社会学、艺术人类学、美学、文化认同理论和空间理论研究上海剧场与上海城市文化的新著,她以城市剧场为考察对象,用剧场重构城市、阐释城市,在重构与阐释城市的过程中对剧场进行再发现、再定义,以剧场为中介去解读城市文化与社会变迁。她在书中提出的诸多问题,譬如如何通过剧场的艺术实践进行人的主体性建构,多元的异质空间以及复杂的文化生态如何在城市空间中共存,我认为应该引起人文学者和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关注。上海在20世纪早期曾经被称作“东方巴黎”,是仅次于伦敦、巴黎、纽约的世界级文化大都市。近年来,随着中国,特别是上海GDP的快速发展,创办国际型文化大都市的目标重新提到城市领导者的议事日程上。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创造和繁荣充满活力、启迪人们心灵的城市文化,将上海打造成为引领时尚、文化创意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如何让复杂的艺术生态和文化经济得以形成,并与社会和城市形成良好的互动,确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在杨子的这本新著中,我看到了这种理论阐释的努力,虽然仅仅是一个开始,但的确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开始。
戏剧是一门很古老同时也是最具现代性的艺术。戏剧的发展与生存状况就是一座城市精神面貌和文化状况的最直接的呈现。“表演上海”,在剧场以及通过剧场艺术实现的交流和互动中,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得以真实地呈现。剧场既是公共性的,又是私密性的。在剧场这个特殊的空间中,人性的全部复杂和丰富性,人间的悲伤和欢乐,无奈和抉择、勇敢和背叛等都得到类似于在显微镜下的放大与呈现,这是戏剧迷人的地方。挪用一下上海世博会的口号:“戏剧让生活更美好”。记得还是在1969年,因为偶然的原因我参加了《沙家浜·军民鱼水情》的排演。那时我读小学五年级。同班的长着美丽大眼睛的小姑娘许彩琳扮演了《沙家浜》中的沙奶奶,我则扮演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当时感到挺好玩,没想到演出大受欢迎,远远超出了大人们的想象。我们先是在区文化汇演中获得热烈的掌声,后又在全市汇演中一再谢幕。现在想起来,这段经历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的影响注定是深远的。这就是戏剧表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