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科学与技术
    主页 > 综合新闻 >

张宗亮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11月3日,素有“中国的诺贝尔奖”之称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奖2020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宗亮凭借在水利水电高坝工程、堰塞坝工程等领域取得系列技术创新成果,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是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首位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张宗亮是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勘察设计领域科技领军人物之一。自1984年清华大学水利系毕业后,一直扎根西南边疆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勘察设计科研工作。37年来,作为设计总工程师、总工程师主持和组织完成国内外70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3700万kW)勘察设计科研工作, 建成了天生桥一级、糯扎渡、观音岩、黄登水电站和红石岩堰塞坝水利枢纽等重大工程,创造了多项中国之最乃至世界第一的里程碑工程,代表着同类坝型筑坝技术世界领先水平。

9天完成红石岩应急抢险处置 为灾区人民尽早地化解了险情

2020年6月上旬,张宗亮站在堰塞坝上极目远眺,看着那熟悉的山川河流,他长吁了一口气,喜悦之情充盈心头。曾经的一个个惊险场面、一个个记忆碎片随着思绪如现眼前。

2014年8月3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强震袭击了乌蒙大地,地震造成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牛栏江红石岩村山体大面积垮塌,在牛栏江上形成了总库容2.6亿立方、总方量1200万立方的罕见巨型堰塞湖。其危险级别为极高,风险等级为最高,堰塞湖一旦溃决,将引发灾害链,直接威胁下游沿江10个乡镇3万余人的生命安全,还将冲毁下游3.3万亩耕地以及天花板、黄角树等水电站。

堰塞体治理前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一名科技工作者,大灾当前,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要以科技为甲,尽最大努力挽救生命,消除灾害”。张宗亮闻灾而动。

8月4日下午至翌日凌晨3时,他与昆明院规划、测绘专业人员一起,开始对堰塞湖可能造成的溃坝进行分析计算,到5日13时30分,在接到上级通知后不久,张宗亮率领早有准备的水工、地质专家匆匆赶往重灾区。在他的统一部署下,专家组被有效地分为堰塞湖排险处置组、右岸隧洞排险处置组、避险群众疏散组、综合信息组和测绘组等五个小组,争分夺秒、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凭借着深厚的专业技术功底和扎实的现场查勘工作,张宗亮率领的昆明院专家组,仅用9天就完成红石岩应急抢险处置,为灾区人民尽早地化解了险情。

张宗亮大师作为技术专家组组长投身应急抢险

这9天,对于张宗亮来说,是生命中不同寻常的9天。“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斗中,敬业、负责的精神,求精、务实的技术水平,以及军人般勇敢、无私的品质,这些都缺一不可,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基本做到了,我们胜利了。”对此,张宗亮充满自豪。

“莫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 时任水利部副部长刘宁用这两句诗盛赞以张宗亮为代表的昆明院工程技术人员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的杰出表现。云南省委省政府对张宗亮一行人表现出来的顾全大局、不畏艰险、勇挑重担的精神,敬业负责、敢打硬仗、连续作战的工作作风给予高度评价。

创新是职业道德和工程理念的驱动 要把堰塞体建成综合性水利枢纽

随着红石岩堰塞湖险情的初步解除,抢险转入了以“保安减灾”为目标的后续处置第二阶段,张宗亮并没有松懈下来。“想到这里的灾后重建工作,心里沉甸甸的,总想着要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

“除害兴利、变废为宝”的理念在他脑中闪现:何不将堰塞体改造成挡水坝,在这新建一座电站,将其整治成为集“防洪、供水、发电、旅游”等效益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

“整治利用堰塞湖这一理念大胆创新,真是牛!”“堰塞湖整治利用史无前例,要面对的困难不少,也没有经验可借鉴,这个事还是要慎之又慎。”“整治利用堰塞湖风险太大,没必要去当出头鸟,一旦出错谁负得起责任?”一时间,人们对红石岩堰塞湖整治利用问题议论纷纷,赞许者有之、观望者有之、质疑者有之。

堰塞体治理后

张宗亮经常对身边的技术人员说:“创新是职业道德和工程理念的驱动”“我们并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畏惧风险,僵化地只知道套用本本,浪费的是国家和人民的财产”。推进红石岩堰塞湖整治利用,是他用所学知识、所握本领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