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的历史经验与优化路径
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发展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模式、抑制金融风险、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和我们党执政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力军。
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的基本情况
国有企业在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创新成就突出。2012—2016年央企累计有效专利48万余项;中央企业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占到了获奖总数的1/3,在特等奖和一等奖占比更高。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共计424项,约占同类奖项总数的1/3,其中获得全部14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的12项。尤其是许多国有企业在生产规模、全员工效、科技创新、安全指标等技术指标方面已经接近甚至超过来自西方的世界500强企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先进管理水平走向世界,不断赢得“高精尖”领域的国际大单,占领全球市场的更多份额。
国有企业的创新成果在两个领域值得关注,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如西电东输的超高压电网、高速铁路等,这些领域的建设发展能力是像中国这样的超大规模型国家应具备的,国有企业创新突破对国家的发展壮大至关重要,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升国家影响力打下坚实基础;二是需要耗费大量资金的前沿科学项目,比如FAST项目等,国有企业多是与科研院校合作完成,此类项目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但短期见效慢,收益滞后期长。国企在重要领域的创新能力被海外学者关注和认可,英国牛津大学终身教授傅晓岚指出,中国国有企业在高科技领域的表现尤为突出,相比之下,多数民营企业还处在中低和中高技术领域。
对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必须有坚定的信心,这是我们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前提。真正具有价值的问题在于,国有企业为什么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其背后的制度根源又是什么?有哪些问题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只有有的放矢,加强改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更好地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把国有企业建设成为大国复兴的“国之重器”。研究这些问题既可以从实践上推动国有企业的创新发展,增强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又可以深化对国有企业制度本身的研究,提升对国有企业的理性认识,坚定制度自信。
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的内部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经历了大幅度的改革,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对于国有企业在创新发展中的优异表现,需要从理论上进行进一步阐释,即哪些因素在国有企业的创新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在此,我们首先从企业内部制度上总结国有企业创新的优点。
国有企业拥有来自政府的绩效激励。从性质上讲,国有企业领导人是党在经济领域的重要干部队伍,是党和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来源。中央政府对企业的创新发展有着更高的要求,国有企业领导人则有相应的激励,企业只有通过创新发展才能通过来自国家的绩效考核,并为他们赢得更多的上升空间。这种上升空间来自多个方面,既包括企业领导人适度调整的薪酬体系,又包括他们的社会地位以及未来的仕途—根据统计,国有企业是仅次于政府机关和高等院校的第三大省部级领导的来源地,包括李小鹏、竺延风等都是从国有企业中锻炼和选拔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已经形成一定的内部激励机制,能够激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够促成国有企业在创新领域的投资行为。
国有企业拥有有利于创新的规模优势。英国学者罗思义在《一盘大棋》中写道,对于企业的创新能力来说,最重要的是企业的规模,以及与此有关的创新投入。对于大型企业来说,通过持续投入创新一项科技产品是具有巨大的收益的,这可以大幅度地削减企业的成本,并带来更多的利润。根据统计,近五年来中央企业研发经费累计投入1.7万亿元,相当于全国研发经费的1/4;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占营业总收入比重)约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8倍。在研发经费规模上,2017年国有工业企业平均研发经费达1117万元,不仅远高于内资企业平均水平(290万元),也明显高于港澳台资企业(491万元)和外资企业(596万元)水平。
国有企业拥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中央企业已经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骨干力量。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公示的中央企业的招聘要求和录用人员名单,越来愈多精英大学的毕业生进入到国有企业的员工队伍中来,这其中的很多人都是拥有中国双一流大学学历背景的优秀毕业生。从性质上来讲,中国最吸引精英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职位主要包括公务员、中央企业、跨国公司以及新兴的互联网行业等,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内部凝聚了大量的人才,这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优势。截至2016年底,中央企业拥有科技工作人员超过156.6万人,两院院士226名,其中中央企业拥有工程院院士189人,占全国的22.8%。这样优秀的人力资源也为企业创新提供了保障。